在資訊系統中,編碼指的是為商品、物料、客戶、供應商等資料建立具有識別性的代碼,方便系統統一管理與查詢。例如商品編碼可依品類、規格、型號設計,有助於避免名稱重複、提升搜尋效率與資料準確性。良好的編碼規則也是資訊系統穩定運作的基礎。
報價單是企業針對客戶提出的商品或服務售價與條件說明文件,內容通常包含品項、單價、總價、付款與交期條件等。報價單本身不具法律效力,但若客戶接受,可轉為訂單。它是銷售流程的起點之一,有助於明確雙方溝通內容。
盤點是指實際清點倉庫中商品數量,並與系統帳面數量比對,確認有無短少、損壞或誤差。若有短少稱為「盤虧」,有多稱為「盤盈」。盤點是維持庫存正確性的重要作業,能協助發現管理漏洞、調整帳務與優化補貨策略。
透過「批號」來追蹤同一批次製造或進貨的商品,用於控管效期、品質與產品追溯。特別常見於食品、藥品、化工等製造行業,一旦發生品質問題,可迅速針對特定批次進行召回或分析。這是比單純庫存管理更精細的控管方式。
在 ERP 或資訊系統中,「模組」指的是一個獨立的功能單元,例如採購模組、會計模組、庫存模組等。每個模組負責處理某一類特定的業務流程,可以單獨使用,也能與其他模組整合運作。這種結構讓系統更具彈性,企業可以依需求擴充或調整。
「服務自動化」是指用系統工具自動處理客戶服務或內部服務流程,例如自動回覆常見問題、派工通知、進度更新通知等,目的是減少人工處理,提高處理效率與一致性。常見應用包括線上客服機器人、售後報修流程、工單管理系統等,讓客戶在不需等待人工的情況下也能獲得即時服務。
客戶訂單(Sales Order, SO)是企業接收到客戶正式下單後所建立的銷售紀錄,內容包含商品品項、數量、單價、交期等資訊。SO 是銷售流程的起點,會與出貨、請款與庫存作業連動。它與報價單不同,通常具備執行與出貨依據的效力。
訂單管理系統(Order Management System, OMS)是用來管理客戶訂單處理流程的工具,從接單、確認、出貨到開立發票,所有步驟都能集中管理。它的特色是能和庫存、物流、帳務系統串聯,確保每筆訂單準時出貨、不遺漏,屬於進銷存系統中的「銷」這一環。
地端系統是指部署在企業自己伺服器或設備上的資訊系統,所有資料與系統都由公司自行安裝、管理與維護。相較於雲端系統,地端系統在資料掌控與客製化彈性上較高,但初期建置成本與維護負擔也相對較大,常見於對資安或法規有較多要求的產業,如金融業、政府。
Low Code 是一種開發方式,主要透過圖形化介面搭配少量程式碼,讓使用者快速建立應用系統。比起 No Code,它能處理更複雜的邏輯與整合需求,適合具備一些技術背景的人使用。常用於自動化流程、內部工具或客製化系統開發。
在資訊系統中,「導入」指的是把一套系統實際部署到企業運作中的過程,包含需求訪談、系統設定、資料轉入、測試、使用者培訓到正式上線。導入階段的品質會直接影響系統的成效與使用率,是系統專案中最關鍵的一步。
第三方應用程式是指由非原廠開發的外部軟體,通常用來補足主系統的某些功能,例如報表工具、金流整合、物流系統等。企業常透過 API 或外掛模組將這些應用與主要系統串接,以擴展整體功能,不需重新開發。
已開發完成、可立即部署使用的標準化軟體,不需大量客製化。這類系統的設計通常適用多數企業的通用需求,例如會計軟體。優點是導入快速、成本較低,但彈性相對有限,企業常需配合套裝軟體的既有流程。
公民開發者是指非工程師背景的人員,利用 No Code 或 Low Code 平台自行建立流程、自動化或資料管理工具,以解決實際業務問題。他們通常來自業務、行銷、行政等部門,能在不依賴 IT 部門的情況下快速開發實用系統。
甘特圖是一種用橫條圖方式呈現專案排程的工具,橫軸代表時間,縱軸列出各項任務。每個任務的長條代表其預定起迄時間,方便查看工作進度與時程安排。甘特圖常用於專案管理系統中,讓團隊一目了然了解整體進度與任務間的相依關係。
「看板」是一種視覺化管理簡單專案的方式、工具,常見形式是將任務分成「待處理」、「進行中」、「已完成」等狀態欄位,以卡片方式在欄位間移動。它源自製造業的拉式生產概念,目前則廣泛應用於軟體開發與專案管理,有助於掌握流程進度與工作負荷。採用「看板」概念較知名的軟體如:Trello。
庫齡分析是指依照商品入庫時間長短,將庫存分為不同區間(如 0 至 30 天、31 至 60 天等),用來評估商品是否滯銷,或存貨囤放過久。「庫齡」意思就是庫存的「年齡」,年齡越長存放越久,這種分析能幫助企業找出周轉不佳的商品,及早促銷或清庫,降低庫存成本與風險。
客戶標籤是用來給客戶分類、通常可多選的選單,幫助企業依照客戶的特徵或行為快速過濾與管理。例如可以用「VIP 客戶」、「潛在客戶」、「高退貨率」等標籤,將不同屬性的客戶分組,方便行銷推播、客服處理或銷售分析。相較於固定的欄位資料,標籤可以更彈性地組合。
客戶分級管理是將客戶依照貢獻度、購買頻率、合作年資等指標分類的管理機制,常見等級如 VIP 客戶、一般客戶或潛在客戶。這種做法有助於企業針對不同客群提供差異化服務與資源分配,例如設定不同的付款條件、優惠方案或專屬窗口。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是用來記錄和管理客戶互動資訊的系統,包括銷售機會、聯絡紀錄、回覆紀錄、售後追蹤等。它的重點不在管理出貨或庫存,而是幫助企業追蹤及強化潛在客戶與既有客戶的關係,常用於業務與客服團隊提高成交率與滿意度。
在資訊系統中,「客製化」指針對企業特定需求,修改系統功能或介面,例如新增欄位、改變流程邏輯或開發專屬模組。相較於標準功能,客製化能更貼合實際業務流程,但也可能增加維護成本與升級難度。
指在庫存管理中,用來區分和管理商品的最小單位。每一個 SKU 代表一種特定規格的商品,例如品牌、型號、顏色、尺寸等屬性都不同時,就會有不同的 SKU。這樣切分最小單位,有助於精確記錄庫存數量、銷售狀況與補貨需求。SKU 通常由企業自訂編碼,用來追蹤商品流動與分類。
庫存管理系統是用來記錄和追蹤商品或原料的進貨、存放、調撥與出貨狀態的工具。它能幫助企業掌握庫存數量、位置與異動歷程,避免缺貨或過量囤貨。和採購、銷售模組結合後,能讓整體物流更有效率,屬於進銷存系統的「存」。
會員管理是指針對註冊客戶或忠誠顧客所建立的資料管理與互動制度,通常包含會員資料、等級、點數、消費紀錄與專屬優惠等。系統化的會員管理有助於提升顧客黏著度與重複購買率,常見於零售、健身房、訂閱制服務等行業。
「進銷存」是指企業日常營運中三大核心流程:進貨(採購)、銷貨(銷售)與庫存管理。這三者互相連動,決定商品的流動與成本控制。進銷存系統能整合這些流程,讓企業即時掌握庫存量、採購需求與銷售狀況,是許多中小企業導入資訊系統的起點。
「寄倉」是指供應商雖然把商品存放在客戶或銷售通路的倉庫中,但商品所有權仍屬於供應商,只有在實際銷售或使用時,才真正計入客戶的採購成本。這種模式有助於降低客戶庫存壓力,提高供應商出貨機會。在資訊系統上,要能追蹤寄倉數量與移轉紀錄,較能有效控管。
交易資料(Transaction Data)是指在企業日常運作中產生的具體業務紀錄,例如訂單、出貨、請款、付款、退貨等。這些資料會反映在系統中的每一筆動作記錄中,並影響即時的庫存、財務或客戶互動紀錄等。與靜態的主檔資料(Master Data,如商品、客戶)等相比,交易資料更有即時與動態變化的特性。
「請購」是部分企業採購流程的第一關,也是正式採購前的主要關卡,指員工對內提出「採購請求」的流程。通常是透過填寫請購單,來申請購買特定物品或服務,經由主管審核後,才能準備正式採購。對於較有規模的組織來說,系統化的請購作業有助於控管預算、防弊,常見於 ERP 或採購系統中;但對流程相對簡化的中小組織來說,「請購」流程就不一定必要。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一種協助企業整合其作業流程的資訊系統,避免重複輸入,提升效率與透明度。許多人常用 ERP 代稱公司主要的資訊系統,但以正式定義來說,ERP 主要指「進銷存」與「財會系統」,其他如 CRM、生產管理、人資等系統,通常被視為擴充模組,不屬於 ERP 的一部分。較知名的 ERP 系統例如 SAP、Oracle、鼎新等。
銷退單(或稱退貨單)是用來記錄客戶退回商品的文件,通常發生在商品有瑕疵、錯誤出貨或客戶取消訂單時。它會影響庫存數量與應收帳款,是銷售流程中的一環。輸入銷退單時,通常需要系統對應更新相關庫存與帳務資料,避免手動對帳錯誤。
系統管理員是負責企業內部資訊系統與伺服器正常運作的技術人員,常見工作包括帳號管理、權限設定、系統備份、更新與故障排除。相較於操作系統的使用者,系統管理員具備更高的系統存取權限,是維護資訊環境穩定的關鍵角色。
「虛擬倉」是一個相對於「實體倉庫」的概念,指的是實際上商品雖然存放在同一個地點(倉庫),但在資訊系統中劃分出一個「虛擬」、區隔出來的庫存區域,管理不同用途或狀態的庫存。舉例來說,所有商品都放在同一地點,但劃分出「蝦皮用」、「momo 用」的虛擬倉,或寄售品、報廢品分成不同虛擬倉庫。這樣可以提升庫存控管彈性與清晰度。
序號管理是指針對每一個商品單位設定獨一無二的序號,從進貨、生產、銷售到售後都能全程追蹤。這種管理方式常用於高價值或需保固的產品,如電子設備、機械、醫療器材等,有助於控管來源、追蹤歷程與快速處理退換貨或維修。
詢價單是企業向一個或多個供應商發出、用來詢問商品或服務價格與條件的文件,屬於正式採購前的比價或確認流程,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可協助企業評估成本,也能用來列出需求規格,在製造業、特別是客製化接單生產(Make to Order,MTO)流程中很常見。
先進先出是一種庫存管理方式,指「最早進入庫存的商品」要「最先出庫」,常用於有保存期限的物品,如食品、藥品等。此類物品若確保先進先出,可以降低過期風險。在資訊系統中,FIFO 可用來自動計算庫存成本與出貨順序,確保存貨週轉合理。
效期管理是指針對有保存期限的商品(如食品、藥品、化妝品)進行效期登記與控管的作業。系統可協助記錄每批商品的到期日,並在臨期前提醒出貨、促銷或下架,以避免過期損失與法規風險。常與批號管理、先進先出(FIFO)一起使用。
「行銷自動化」通常屬於 CRM 的一環,指用軟體工具自動執行重複性的行銷工作,例如發送電子報、推播訊息、潛在客戶培養流程等,與業務和客服端的自動化相比,更著重有效率的大量發送訊息,通常由系統根據用戶條件自動觸發相應的行動(如點擊網站、填表後寄信),節省人力並提升轉換率與客戶體驗。
「銷售自動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SFA)是 CRM 系統中與業務較有關的面向,指用軟體工具協助業務、銷售團隊自動化日常工作,例如記錄拜訪、追蹤聯絡紀錄、安排回電、建立報價單等。它能幫助業務人員減少手動紀錄時間,專注在成交上,並讓管理者即時掌握銷售進度與客戶狀態。
主檔資料指的是資訊系統中會被反覆使用的基礎、靜態資料,例如商品、客戶、供應商、倉庫或會計科目等,是「交易資料(Transaction Data)」援用的基礎,和交易資料相比數量通常較穩定、變動較少。主檔資料管理是否正確,會直接影響系統資料的一致性與準確性。
專案管理系統是用來規劃、分配、追蹤與協調專案任務的工具,功能通常包含任務指派、進度追蹤、甘特圖、時程控管與團隊協作。它特別適合多部門協作或時程密集的工作情境,相較於一般流程系統,更重視時效性與任務責任的清楚分工。
出貨單是隨貨附上的文件,列出實際出貨的商品名稱、數量與基本資訊,用於通知客戶內容明細並作為簽收依據。與發票不同,出貨單通常不含金額。它是物流流程中的關鍵文件,有助於對帳、退換貨處理與出貨追蹤。
串接是指將兩個或多個系統連結起來,讓它們能自動交換資料或協同作業。常見的串接像是訂單系統與金流、物流、發票系統連動,避免重複輸入、提升效率。在 ERP 或資訊系統專案中,串接是實現跨平台流程自動化的關鍵步驟。
售後服務系統是用來管理產品售出後的服務流程,例如維修申請、保固查詢、客服紀錄與回報追蹤。這類系統可協助企業統一管理客戶回報的問題與處理進度,提升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特別適合產品導向或技術型企業使用。
商業流程是指企業內部完成某項任務所需的一連串步驟,例如從客戶下單到出貨、從請購到付款等。這些流程常跨部門進行,需要明確的資料傳遞與作業順序。資訊系統(如 ERP)能協助標準化與自動化這些流程,提高效率與降低出錯率。
BI 是一種將企業內部資料彙整、分析並轉化為可視化報表的工具,用來協助決策與發現趨勢。它通常作為 ERP 等系統的延伸,用來補足傳統系統在數據分析與管理洞察上的不足。BI 強調圖表呈現與即時分析,讓非技術人員也能讀懂資料、做出判斷。
實驗室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是專門為實驗室設計的資訊系統,用來管理樣本、檢測流程、結果紀錄與報告產出。它特別適合需要處理大量樣本與高標準紀錄的實驗室,例如食品、藥品、醫療或化學檢測機構。與一般 ERP 不同,LIMS 著重在實驗流程的追蹤與資料可追溯性。
專案管理中的「任務相依性」指的是某個任務必須依賴其他任務完成後,才能開始或結束的關係,例如「A 任務完成後,B 任務才能開始」。這種邏輯在專案管理中非常重要,可避免時程錯亂,常搭配甘特圖或專案管理系統使用來自動計算時程與調整工期。
「Bring your own app」的簡稱,指企業允許員工自主選擇並整合第三方或自行開發的應用程式,以補足核心資訊系統(如 ERP、CRM 等)沒有涵蓋的流程需求。這樣的做法能靈活應變、提升效率,同時也須注意資料安全、存取權限與合規性的控管。
資料表(Table)是資料庫中的基本結構,用來儲存同一類型的資料,一列代表一筆資料,一欄代表一個欄位(資料屬性)。例如「客戶資料表」中,每列是不同客戶,每欄可能是姓名、電話、Email 等。相較於 Excel,資料表在資訊系統中會與其他表格建立關聯,用來支撐更複雜的流程與查詢。
資料庫是用來有系統地儲存和管理大量資料的工具,通常由多個資料表組成。它可以支援資料之間的關聯、查詢、更新與存取權限設定。資料庫的存在讓企業不必依賴一堆 Excel 檔案,而能集中管理資料,提升效率與一致性。常見的資料庫系統有 MySQL、PostgreSQL 等,也包括 NoSQL 資料庫、無程式碼工具內建的資料庫功能。
「組合商品庫存」是指由多個單品組成的套裝商品。例如銷售一組禮盒,賣出時系統除了要能追蹤禮盒本身的出貨,也可能需要逐一扣除盒內各項商品的庫存,需求邏輯上和生產管理的「展開 BOM 表(生產商品時要逐一扣除各項物料庫存)」相似。這類管理方式常見於促銷包裝、訂製組合。
資訊孤島是指企業內部各部門或系統各自儲存資料、彼此無法有效交換資訊的現象。這會導致資料重複輸入、溝通落差或決策延遲,常見於使用多套未整合系統的情況。打破資訊孤島是導入 ERP 或各種資訊系統時的常見目標之一。
資訊系統是一套能自動蒐集、整理、分析並傳遞資料的軟體,讓使用者快速取得正確資訊、簡化流程並提升工作效率。資訊系統的種類非常多元,除了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進銷存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之外,管理書籍借還紀錄的圖書館借閱系統、安排病人就診的醫院掛號系統,以及處理航班或電影票的線上訂票系統,都是資訊系統。
自助式分析(Self-Service Analytics)主要指和傳統資料分析不同的流程與趨勢。以前企業需仰賴 IT 團隊週期性製作 BI 報表,往往批次更新,無法即時回應業務需求;自助式分析讓一般使用者透過像 Microsoft Power BI、Google Looker Studio 這樣的工具,自主探索資料、並且依需求自行建立視覺化資料儀表板。
採購作業是指企業根據核准的請購單,向供應商正式下「訂單」決定採購的流程。這樣的「訂單」稱為「採購單」,也常直接簡稱為 PO(Purchase Order),台灣口語常稱為「下 PO」,內容通常包括品項、數量、價格與交期等,是供應商出貨與後續對帳的依據。
採購系統是用來管理企業向供應商下訂單、比價、請購與進貨的流程。它可協助追蹤採購申請、審核流程、訂單狀態與進貨紀錄,並與庫存與財務模組連動,避免重複採購或漏單。特別適合物料多、供應鏈複雜的企業使用。
安全庫存是指為了防止突發需求或供應延遲而多準備的一層庫存緩衝。它不是預計要用的量,而是「以防萬一」的存貨。舉最簡化的例子來說,假設企業設定安全庫存比例為 10%,每日需求量約 100,則應固定保留 10 件安全庫存量。安全庫存設定得當可降低缺貨風險,但若過多則可能造成庫存成本上升,常見於需求波動大或補貨周期長的商品。
驗收是指在商品到貨時,對其數量與品質進行確認的流程,確保實際收到的貨物符合訂單內容。驗收結果可能會影響是否入庫、開立發票或退貨處理。在資訊系統中,驗收通常是採購作業與庫存管理間的關鍵節點。
業務線(LOB)應用系統指的是針對某一特定業務部門或垂直產業設計的專用系統,例如醫療掛號系統、物流配送系統或飯店訂房系統。這類系統不像 ERP 那樣涵蓋全面流程,而是深入某一領域,功能專精、貼近實務需求,適合有明確作業流程的產業使用。
應用程式接口(API)是不同系統之間用來交換資料或功能的橋樑,讓程式可以「對話」。在 ERP 或資訊系統中,API 可用來串接第三方服務,例如把訂單系統與物流平台自動連結,避免人工重複輸入資料。它是實現系統整合與自動化的關鍵工具之一。
常被稱為「BOM」(Bill of Material),是一張列出產品製造所需所有原料、零件與組件的清單,通常會標明數量、規格與階層關係。在 ERP 系統中,BOM 是生產管理的核心資料,用來指導備料、生產與成本計算。它特別重要於有組裝或製造流程的行業,如電子、機械或家具製造。
No Code 是一種讓使用者不需要寫程式,就能打造系統或應用程式的軟體開發方式。常見的 No Code 平台功能包括拖拉介面、表單設計、自動化流程等,讓非工程背景的人也能自行開發工具。它特別適合中小企業快速建立內部系統,像是進銷存、表單管理或工作流程自動化。
雲端系統是指架設在遠端伺服器上,透過網路即可使用的資訊系統,使用者無需安裝或自行維護主機。相較於傳統本地端系統,雲端系統具備部署快速、可隨需擴充、支援遠端作業等優點,特別適合分散式團隊或成長中的企業。
「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簡稱,指企業允許員工使用自己的手機、平板或筆電等個人裝置存取公司系統與資料。相較於企業統一配備,BYOD 擴大靈活性與便利性,可降低硬體成本並提高員工滿意度;但也帶來裝置管理、安全更新與資料隔離的挑戰。
AI 輔助開發是指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來協助系統設計、寫程式、除錯或產生程式碼。常見工具如 AI 程式碼生成器、智慧提示、錯誤診斷等,能加快開發速度、降低技術門檻。這對非工程背景的使用者或 Low Code、No Code 平台特別有幫助。
社交 CRM
社交 CRM(Social CRM)是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的一種,強調「結合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如在臉書、IG、LINE 等平台與客戶互動,並延伸的客戶關係管理方式。企業可透過社交 CRM 平台將來自社群媒體的粉絲留言與私訊集中管理,在同一介面中即時回覆或分派給客服人員,縮短回應時間並直接延伸熟客管理與客戶標籤、客群分析等功能。